|
内容显示页 |
您所在的位置:
教学资源 |
|
《优分》 |
时间:
2010-09-09 |
来源:200910091540400258 |
|
|
|
61分——在四年级语文单元考试中,只是刚及格。更谈不上是优分。然而这一成绩给我带来的喜悦,更甚于班上又出现了一个优分。 初春的雨点小心地敲打着办公室的窗棂,仿佛要唤醒沉思中的我。望着窗外蒙蒙细雨,我又想起那天:那天他站在我的面前,一副和眉顺眼的模样,圆圆的脸庞上还有着一个小酒窝,一看就是个老实听话的孩子。但却和本班另外两个性格迥异,经常和“有情况”的男孩子一起,成为本学期中时常被教师关照的对象。你的家长一定希望你是有作为的人材吧!你可不能和那两个一样呀!”每当此时,他总是歉疚地望着老师,偶尔低下头,摆弄一下衣角,一言不发或者习惯地眨眨右眼。在老师们的“啧啧”声中,他拖着步子,晃着仿佛更加沉重的脑袋,走出办公室。在我看来,语文学科取优分不易,想及格也不太难。可他,刚升学时语文成绩是48分。这以后的一学年中,30分左右似乎就是他的必然归宿,稳坐了倒数第一的“交椅”,上课时,一问三不知,作文连流水帐都写不好,就连背诵默写课文也都成问题。在给予特别关照——每次课后花上半节课,才能把两三行文字挤出来,还照例有许多别字。这样的关照在其他学科也少不了。因此,他的学习生活实在无乐趣可言。有时我真佩服他,幼小的心灵在师长们沉重的叹息中,在同学的戏谑和自身的无望中挣扎。我帮他寻找原因,询问他回家后复习、完成作业的情况。他露出一丝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苦笑,吞吞吐吐地告诉我:他的家人时常打麻将,所以常常是没有地方写作业,还要帮父母倒水买烟,我愕然了。我很想让他恢复自信,点燃他学习的激情,可实在想不出高招。 直到有一天,他的同座上课玩悠悠球被我发现了。课后,他抢先来到办公室,再三希望我原谅他把小玩具借给同学玩。谈话之间,我发现他有一个爱好——想亲手做一些小玩具。他的这一爱好,触动了我的思维。能不能将他的这一兴趣“移植”到对书本的爱好上去呢?苏霍姆斯基指出:对“后进生”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实际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阅读。我从理论上认可了苏氏,但从未将其付诸实践。我认为后进生连每天学的新知识都没有时间巩固,哪还有时间再阅读其他书,这不是舍近求远吗?当然,我还是决定试一试。根据苏氏提供的原则:“学生从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记忆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我在自己的“书库”里翻找出以往的“小学科技”杂志,每期上都连载着制作发明家的创造过程以及小小发明家的相关发明。他迫不及待地翻看着,眉间舒展了,眼角也挂上了笑意。我每周都带书给他,每一次,他都骄傲地享受着“特权”,其他同学挤成一团,在那本书上方都是脑袋。不久,我的库存书全看完了。我就开始在学生图书馆里为他物色。我找他也不再是背书,大部分时间是谈谈那些书、欣赏一下他的小制作……进入四年级下半学期,他的作文里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流水帐,有了一些生活中的趣事,课文默写有时还得80分的好成绩,这在一般学生看来,不算好成绩。但是,对于他却是令人鼓舞的成绩。在四年级单元考试中,他的语文成绩上升到61分了,还甩掉了“倒数第一”的帽子。现在即将期末考试,每天都有随堂默写的作业,他也竟不用我再特殊照顾了,偶尔还冒出个75分。进入总复习后,我们常在班里讨论问题。有一次,问了一个偏难的题,连叫了两位同学都答不出来。这时,我看见他涨红着脸,慢慢地把手举到耳边,他周围的几个同学奇怪地看着他,好像不认识他似的。为了不挫伤他的积极性,我让他来回答。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回答十分正确,班里的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当我按惯例宣布给他加分时,他原先驼着的背挺直了,脸上的酒窝也更深了。 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就要来临,他和其他同学一样认真准备着,虽然他已取得了进步,但想想他的基础,现在又是一个学期的综合检查,他能行吗?我总是给他打气,我觉得他的自尊心很强,他并不是为了拿高分而努力,而是不想让我失望,不想让同学再蔑视他,它需要成功去支持他,每逢我来到他的座位前时,他照例又歉疚地低下头,嘴里喃喃地念着:我要努力,我要成功!曾经的61分,他成功了,我们成功了。这刚及格的成绩意味着虽然以后的考试可能还会有波折,但至少标志着他已经在成功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少年他战胜过自我,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价值。我们沉默地对视着,我在默默地为他祈祷,因为我知道这次考试是他对自己信心能不能持续的关键。我的心中已经十分满足他的61分,但我还再期盼,他有更大的成功。我没有表达,因为我害怕给孩子造成压力。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曾经盼到了61分这一成绩。他的61分在我的心中不亚于一个“优分”。我为他的61分而骄傲,我为我的学生而骄傲。我期待着他的再次成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