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显示页 |
您所在的位置:
安全健康教育 |
|
远离开学恐惧症 |
时间:
2010-08-28 |
来源:200910091540400258 |
|
|
|
开学了!每一个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大概都会对这个日子特别敏感。在告别一个漫长的暑假,重新回到学校的时候,我们曾经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值得关注的是,如今的中小学生群体中,有些孩子在开学之始,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非器质性病态表现,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开学恐惧症”,又叫“开学综合征”。
“开学综合征”有多种表现形式,生理上多表现为:失眠、嗜睡及一些查无原因的头晕、恶心、腹痛、小便失禁、疲倦、食欲不振等;在心理上则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厌学、焦虑、上课走神、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医生认为这些表现都是人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将一些不愿面对的、不认同的、被压抑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转换成一些躯体症状而造成的,并会持续一段时间。
成因分析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得“开学恐惧征”一方面与学生年龄小,适应、转换能力差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的缺失。
学期制度的不合理
我国学校现行的学期制度安排不够合理。一学年中,每个学期长达四五个月,假期长达一两个月。上学期间学生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放假期间却又长期处于放松状态。两者之间缺少缓解与过渡,人在生理上不容易适应,心理上也难以接受。相比之下,西方一些国家在假期安排上要相对科学。比如,德国学校的假期分散为寒、暑、春,另外有繁多的周末、节日假。这样平时的学习就不会过于紧张。平缓了假期与非假期之间的过渡,人的心理及生理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刺激,也就降低或避免了“开学综合征”的出现。
功利型教育文化背景的影响
我们当前的教育常常与升学、就业、待遇、成功、荣耀等功利型目的连在一起,这使得其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初衷相背而驰,教育效能也就大打折扣。
面对这种功利型的教育模式,中小学生过早地承担起了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功利”期待。学生面临着诸多“额外”的课业压力,心理压力极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缺失
我国学校心理服务方面目前还几乎是空白,还没有建立起学校心理教育服务体系。
实践中,学校心理教育服务更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在学校中所做的许多心理测验多是盲目的,甚至目的仅是为了搜集研究数据、写论文,而不是为学生提供帮助。再就是没有明确的服务人员审定标准。心理学服务人员多是半路出家,或者只是上了几天短训班,有的甚至未经任何培训,这种水平无法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专业地分析指导。
不良家庭学习方法的影响
学生在假期中的生活极不规律,学习与休闲活动没有一个合理的计划。
每天做了有限的作业后所剩余的时间几乎全部被看电视、玩游戏、不规则的睡眠及大量的零食所充斥,这些假期中舒适无度的生活方式会使孩子留恋,也就会对开学后要面对的紧张的学习生活忧心忡忡,于无意中产生了抵触情绪,产生害怕开学的心理。
学生个体原因
中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没有成熟,有的学生会担忧开学后与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名目众多的考试也会使一些孩子对将要来临的学习生活产生恐惧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生由于假期生活过于放松自由,对于开学。企图逃避,以假装有病来回避要面对的学校生活。这是一种故意的行为,这一表现是有别于“开学综合征”的。
快速克服“开学恐惧”有妙方
首先,学生本身应该从暑假那种轻松、自由的状态中走出来,确立切实可行的新学期目标。其次,家长应该帮助学生在开学前做好以下五准备。一、心理,家长应抱乐观的态度跟孩子谈谈学校和新学期,给孩子以信心,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语。二、时间,最好在开学前几天制订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督促孩子按时起床、饮食。保证孩子开学后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三、环境,开学前可以与孩子一起回学校逛逛,可能的话,参观一下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地方。四、内容,跟孩子多谈谈学校生活,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从日常娱乐、游玩等话题转向有关学习的话题如假期作业、同学关系等。五、用品,在假期,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准备文具和其他有关的学习用品,在开学前不宜继续购买玩具等作为礼品送给孩子。
易发学生群
“开学恐惧征”有五种易发学生群,即心理素质低和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对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的学生以及一些过于追求完美学业的优秀生。而易出现“开学综合征”的学生大部分曾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有过挫折经历。
来源:三晋都市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