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安全健康教育 |
|
疼痛应及时诊治 |
时间:
2010-08-23 |
来源:200910091540400258 |
|
|
|
疼痛是人类最原始、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痛苦。据统计,大约30%的成年人患有慢性疼痛。每3个门诊就诊病人中,就有2个是伴有各种疼痛病症或症状的病人,我国至少有一亿以上的疼痛患者,多数疼痛患者均经过不止一个专科的诊断或治疗。国际疼痛学会把疼痛定义为“真实存在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类似情况所带来的不愉快感觉及情绪体验”。
疼痛是人体患病的重要信号,它提醒人们应及时去医院看病,这是疼痛对人体有利的一面。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疼痛对人体会带来的严重的危害,甚至引起灾难性后果。轻微的疼痛可使患者精神痛苦,影响饮食起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严重的疼痛将引起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低下而诱发各种并发症,甚至引致痛性残疾或影响到病人的生命。
疼痛诊疗专科在现代疼痛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疼痛性疾病及临床医学中遇到的疑难疼痛问题,进行全新模式的综合分析判断及治疗。使很多难以控制的疼痛性疾病得到完善治疗。
对头面部疼痛、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炎、颈腰椎间盘病变、腰背部及下肢疼痛等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采用神经阻滞、神经刺激、物理、药物等综合疗法,可有效地改善疼痛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清除炎性代谢产物,打断疼痛的恶性循环,从而达到“标本兼治”之镇痛效果。
对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幻肢痛、烧灼样痛等难治性神经元性疼痛,应用特异性神经阻滞技术及神经变频(热)电调制刺激等方法,通过阻断痛觉传导通路、改善神经营养状态,调整神经传导功能,取得了满意的疼痛治疗效果。
另外,应用疼痛治疗的独特手段,对某些非疼痛性疾病如突发性耳聋、失眠、痛经、末梢神经炎、更年期综合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进行治疗,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由于疼痛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的重要性,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诊疗被规定为医院的一项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疼痛诊疗中心和疼痛科遍及二级以上医院,有专门的疼痛诊疗医生考试和管理制度。
疼痛医学(Pain clinic)与神经内科学、麻醉学、放射介入治疗学、骨科学等等都有密切关系,是由这些学科的疼痛分支融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典型病例:
一、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1、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较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尤其老年人和免疫力降低者。本组疾病按照我国以往的划分归类于临床皮肤病学范畴,由于临床麻醉学领域不断的发展和拓宽,尤其是难治性疱疹疼痛往往由麻醉科所属的疼痛诊疗科治疗,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
2、带状疱疹的疼痛性质和临床过程
带状疱疹的病人约有90%以上的病人会有疼痛,而且与其他类型的疼痛相比较更具临床特征性的表现,即是程度剧烈。大多数病人为自发性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痛伴随持续性烧灼痛,也可为仅有发作性痛;部分病人可表现为针刺样痛或持续性烧灼痛,病人的日常生活明显受影响,尤其夜间睡眠障碍,虽然病人疼痛程度可有差异但多数病人均苦不堪言。极个别病人仅有持续性酸痛而缺乏典型的神经痛。
临床过程可简单分为前驱期、疱疹期、恢复期和后遗症状期,前驱期即是前述的全身和局部感觉异常症状,此期不同的病人轻重和时间有所差异,一般 1-6天;接下来就是疱疹期,局部皮肤可出现不规则红斑或粟粒样丘疹、小的疱疹,短期内即可变成表面发亮的水疱群,周围有红晕,沿着神经支配区分布,多见单侧性发生,腹背面疱疹常常先后由近向远分批发生,偶尔可同时发生,早期疱疹可独立分布,后期有时可融合成大片皮损,处理不当发生混合感染则皮损更明显, 此期约2-3周。恢复期根据机体状况而异,一般1-6周,如果机体抵抗力较强,疱疹群局限且范围小,则短期内即可恢复,往往在疱疹成熟后即逐渐消退、结痂并脱落,同时主要症状消失,仅遗留局部色素改变;反之或再加上发生混合继发感染,恢复时间自然延长。后遗症状期临床上差异更大,多数病人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再经过10周左右的康复,疼痛和其他不适感觉逐渐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而部分病人则进入后遗症期。
3、临床治疗方法
3.1.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针对病因治疗选用,能不同程度抑制病毒,促进病人的康复,及时、早期的神经阻滞治疗能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3.2.外周神经阻滞
通过外周神经阻滞注入治疗药物或者使用相应的交感神经节段阻滞用于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满意。 3.3.硬膜外腔注药
硬膜外腔是介于黄韧带和硬脊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充满了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根和脂肪。注入药物后可直接作用于带状疱疹病人受累的组织和神经,临床可取得及时、满意的止痛效果,并能缩短病程,促进带状疱疹的康复。
二、 颈间盘突出
(一)分型
1、.颈型颈椎病:
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2 神经根型颈椎病
2、1 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2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2、3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3 脊髓型颈椎病
3、1 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继而出现上下楼梯时需要借助上肢扶着拉手才能登上台阶。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患者双脚有踩棉感。有些患者起病隐匿,往往是自己想追赶即将驶离的公共汽车,却突然发现双腿不能快走。
2.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3.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
4、交感型颈椎病
4、1 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4、2 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4、3 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4、4 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4、5 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5、椎动脉型颈椎病
5、1 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
5、2 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
5、3 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
(二)临床治疗方法
1.物理疗法
2.外周神经阻滞
通过外周神经阻滞注入治疗药物,直接作用于因间盘突出受累的组织和神经,以减轻局部软组织肿胀,改善受伤神经膜的病理状态,达到消炎镇痛之目的,使被束缚的神经得到解放,用于颈间盘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满意。
作者: 金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