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之家
党团工作
王兰庄中心小学开展...
让党的历史在王兰庄...
从百年历史看党的初...
王兰庄小学学习党史...
工会活动
王兰庄中心小学工会...
王兰庄中心小学“迎...
王兰庄中心小学考勤...
全体教职工会暨考勤...
学生园地
特色文化
小型体育比赛——软式障碍接力...
王兰庄小学 第七届“兰奕杯”...
网址链接
天津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  未来网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天津电化教育馆
内容显示页
 您所在的位置: 安全健康教育

喝酸奶的学问
时间: 2010-08-20 来源:200910091540400258



  酸奶本是一种优秀的健康食品。近年来,“酸酪乳”、“妙酸乳”、“乳酸菌饮料”等各类品种名目繁多,常会让消费者困惑不已:哪种才是真正的酸奶?酸奶和牛奶,哪个更有营养?酸奶究竟适合什么人吃,应当怎样食用,很多人仍未明了。本文就来帮您解决这些困惑。

  真正酸奶是啥样?

  按照我国标准,酸奶属于发酵乳,外观为细腻的胶冻状或粘稠液体。一些呈液态,内容物比较稀,蛋白质含量≥1.0%,这类产品是牛奶加水、糖、香精、酸味剂或发酵剂制成的,这些称之为酸乳饮料或乳酸菌饮料,但不能叫做酸奶。

  因为添加原料不同,酸奶的蛋白质含量不尽相同:纯酸奶,蛋白质含量≥2.9%;调味酸奶以及果料酸奶,蛋白质含量≥2.3%。因此,只要看到酸奶产品包装上注明蛋白质含量 ≥2.3%,内容物呈粘稠或冻状,基本可以断定属于酸奶。但因为各种品牌发酵剂中乳酸菌的菌株不同,添加的配料不同,风味和口感会略有差别。

  酸奶pk牛奶,哪个更营养?

  酸奶原料是牛奶、蔗糖和乳酸菌发酵剂,不仅保存了牛奶中所有的营养成分,而且发酵后的营养素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是除去母乳之外最为优质的营养食品,较大的婴儿可放心食用。

  牛奶中原来含有4.6%左右的乳糖,在制作酸奶的发酵过程中部分变成乳酸和其他有机酸,减少了“乳糖不耐”的问题;乳酸菌本身也会产生大量的“乳糖酶”帮助人体消化乳糖。因此,喝牛奶胀肚腹泻的人也可以喝酸奶。

  酸奶还是B族维生素、钙、磷、铁的“宝库”。每天只需喝250克(2小杯)酸奶,就能有效地预防膳食钙缺乏的问题。对于矿物质吸收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来说,酸奶是极好的营养食品。

  高血脂的人能喝酸奶吗?

  酸奶中的脂肪含量在0.5%-3%之间,每天喝一杯酸奶不会提高胆固醇和血脂。经过乳酸菌的作用,牛奶中的脂肪球更为细小,人体几乎无需消化便可由小肠吸收,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高血脂的中老年人可以选择低脂酸奶。

  酸奶应当如何保存?

  酸奶可在4℃下保存14天以上,因为酸奶中的乳酸菌具有抑制有害菌和腐败菌的作用。在4℃冰箱当中,酸奶中的乳酸菌数量会缓慢下降,14天后活菌数大约降至原来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应当尽量选择新鲜出品的酸奶。

  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缩短酸奶在室温下的时间,如在较高温度下存放,乳酸菌的死亡速度会大大加快,酸奶的保健效果将大打折扣。同时,因为乳酸菌高温下产酸过多,酸奶风味将变得过酸,但变酸的酸奶仍然是安全可食的。只有产生酒味和霉味的酸奶才是污染了有害菌,万不可继续食用。

  每天应当喝多少酸奶?

  酸奶的食用数量因情况而异,正常饮食的人每天饮用1-2杯酸奶(250-500克)为好。对于青少年来说,早晚各一杯酸奶,或早上一杯牛奶,晚上一杯酸奶是最理想。但并不是说酸奶的饮用数量不能加大。在胃口不好、饮食不调、身体虚弱、肠道有感染而不能正常进食的时候,每天可以更多地饮用酸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调整胃肠功能,促进肠道感染的痊愈。

  饭前可以喝酸奶么?

  有人担心空腹喝酸奶,乳酸菌会被胃酸杀死。事实上,除了饥饿感很强的时候,饭前的胃中并不一定完全排空,胃酸含量不是很高。所以,乳酸菌未必被胃酸全部杀死。

  酸奶本身是护胃的食品。我国生产的酸奶酸度比西方国家低一些,加上其中蛋白质和胶质的保护作用,并不会对健康人的胃造成很大刺激。对于胃肠功能正常的人,饭前喝酸奶并无妨碍。喝酒的人可以先喝点酸奶,利用它来保护胃粘膜,减少酒精对胃的伤害。

  但也有一些人不能空腹喝酸奶,如有胃溃疡、胃酸过多等疾病者要特别注意。酸奶从冰箱里拿出来比较凉,受冷容易腹痛者请在室温下放半小时再喝。空腹喝冷奶促进排便,便秘者适合,腹泻者则不适合。

  服药期能不能喝酸奶?

  有人提出服用抗菌素时不能喝酸奶,但多数相关学者认为,服抗菌素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也会降低免疫力,更要经常服用酸奶来调整菌群平衡,保护人体抵抗力。所以在停药之后,饮一段时间的酸奶,可以大大减轻抗菌素的副作用,恢复人体正常菌群平衡。

  服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药品可以用酸奶来送服。酸奶含有脂肪、糖和蛋白质成分,对营养素有保护和促进吸收的作用。然而,其他药物不可用酸奶送服,特别是服用含有重金属的药品和含有碱性物质的药品。

(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营养膳食推广工程专家顾问团顾问。)

来源:家庭保健杂志